1、闳意眇指 [hóng yì miǎo zhǐ]
释义:指宏大微妙的意旨。眇,通“妙”。
出处:《汉书·扬雄传下》:“今吾子乃抗辞幽说,闳意眇指,独驰骋于有亡之际,而陶治大炉,旁薄群生,历览者兹年矣,而殊不寤。”
2、莫可名状 [mò kě míng zhuàng]
释义:名:用言语说出;状:描绘,形容。不能用言语来形容。指事物极复杂微妙,无法描述。
出处:清·张潮《虞初新志·林四娘记》:“少选复出,则一国色丽人,云鬟靓妆,袅袅婷婷而至,衣皆鲛绡雾縠,亦无缝缀之迹,香气飘扬,莫可名状,自称为林四娘。”
3、袅袅婷婷 [niǎo niǎo tíng tíng]
释义:袅袅:柔美貌;婷婷:美好貌。形容女子姿态柔美。
出处:元·王实甫《西厢记》第一本第三折:“等待那齐齐整整,袅袅婷婷,姐姐莺莺。”
4、玄之又玄 [xuán zhī yòu xuán]
释义:原为道家语,形容道的微妙无形。后多形容非常奥妙,不易理解。
出处:《老子》第一章:“玄之又玄,众妙之门。”
5、研精究微 [yán jīng jiū wēi]
释义:研究事理深奥微妙之处。同“研精阐微”。
出处:清·薛福成《出使四国日记·光绪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一日》:“余谓研精究微之学,乃宇宙间公共之理,不必辨其孰为传习。”
6、超超玄箸 [chāo chāo xuán zhù]
释义:超超:高超;玄:微妙;箸:通“著”,明显。指言论文辞高妙又明切。
出处:南朝·宋·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言语》:“我与王安丰说延陵、子房,亦超超玄箸。”
7、造微入妙 [zào wēi rù miào]
释义:形容达到微妙的境界。
出处:宋·吴曾《能改斋漫录·沿袭》:“贺方回‘淡黄杨柳带栖鸦’、秦处度“藕叶清香胜花气”二句,写景咏物,可为造微入妙。”
8、超超玄著 [chāo chāo xuán zhù]
释义:超超:形容高超;玄:微妙;著:明显。言论、文辞高妙明切。
出处:南朝·宋·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言语》:“我与王安丰说延陵、子房,亦超超玄箸。”
9、微显阐幽 [wēi xiǎn chǎn yōu]
释义:指显现微妙之处,阐明幽深之理。
出处:《周易·系辞下》:“夫《易》彰往而察来,而微显阐幽,开而当名,辨物正言,断辞则备矣。”
10、研精阐微 [yán jīng chǎn wēi]
释义:研究阐明精深微妙之理。
出处:清·薛福成《书工商核给凭单之例》:“而一二千年以来,亦竟无一人研精阐微,为斯民辟妙用,为天下扩美利者,此无他,政权不足以鼓舞之也。”
11、言语道断 [yán yǔ dào duàn]
释义:原为佛家语,指意义深奥微妙,无法用言辞表达。后指不能通过交谈、谈判的方法解决问题。
出处:《缨珞经》:“言语道断,心行所灭。”
12、曲尽其妙 [qū jìn qí miào]
释义:曲:委婉,细致;尽:全部表达。把其中微妙之处委婉细致地充分表达出来。形容表达能力很强。
出处:晋·陆机《文赋序》:“故作《文赋》以述先士之盛藻,因论作文之利害所由,他日殆可谓曲尽其妙。”
13、洞幽察微 [dòng yōu chá wēi]
释义:彻底地看到幽深微妙处。
出处:
14、不可言传 [bù kě yán chuán]
释义:言:言语。指对某些事理只能揣摩领悟,不能用言语来表达。
出处:宋·释道原《景德传灯录》卷二十五:“诸法寂灭相,不可以宣言,和尚如何为人?” 明·圆极居顶《续传灯录》卷二十四:“妙契不可以意到,真证不可以言传。”
15、清微淡远 [qīng wēi dàn yuǎn]
释义:清雅微妙,淡泊深远。
出处: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82回:“小时跟着你们雨村先生念书,也曾看过。内中也有近情尽理的,也有清微淡远的。”
16、天道恢恢 [tiān dào huī huī]
释义:恢恢:宽广的样子。天道公平,作恶就要受惩罚
出处:《西游补》第八回:“天道恢恢,法律无情。一切掌善司恶刑使,毋得以私犯公,自投罗网。”
17、元经秘旨 [yuán jīng mì zhǐ]
释义:微妙的道理。
出处:清·袁枚《续新齐谐·雁岩仙女》:“所说言语,都是元经秘旨,不能记忆。”
18、闳意妙指 [hóng yì miào zhǐ]
释义:指宏大微妙的意旨。指,同“旨”,意义,目的。
出处:清·龚自珍《六经正名》:“《孝经》者,曾子以后,支流苗裔之书,平易泛滥,无大疵,无闳意妙指,如置之二戴所录中,与《坊记》、《缁衣》、《孔子闲居》、《曾子天圆》比,非《中庸》、《祭义》、《礼运》之伦也。”
19、谈言微中 [tán yán wēi zhòng]
释义:微中:微妙而又恰中要害。形容说话委婉而中肯。
出处:《史记·滑稽列传》:“天道恢恢,岂不大哉!谈言微中,亦可以解纷。”
20、通元识微 [tōng yuán shí wēi]
释义:通晓玄奥微妙的道理。
出处:明·张居正《礼乐记》:“孔子睹庙器而知持盈之理,聆琴音而思文王之德,倘有通元识微之士,能于器数之间,仰溯圣人之蕴者,则有司存焉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