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兽困则噬 [shòu kùn zé shì]
释义:兽陷困境要咬人。比喻人陷于绝境要竭力反抗。
出处:《宋史·谢晦传》:“然归死难图,兽困则噬,是以爰整其旅,用为过防。”
2、蜂拥而起 [fēng yōng ér qǐ]
释义:像蜂飞一样成群而起。形容许多人一拥而起。
出处:陈涉首难,豪杰蜂起。 西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项羽本纪赞》
3、不平则鸣 [bù píng zé míng]
释义:鸣:发出声音,指有所抒发或表示。指受到委曲和压迫就要发出不满和反抗的呼声。
出处:唐·韩愈《送孟东野序》:“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。”
4、拱手听命 [gǒng shǒu tīng mìng]
释义:拱手:双手合抱在胸前,以示敬意。恭顺地听从对方的命令,毫无反抗。
出处:《明史·陈九畴传》:“边臣怵利害,拱手听命,致内属番人勾连接引,以至于今。”
5、任人宰割 [rèn rén zǎi gē]
释义:宰:杀;割:切。听凭别人宰杀与欺辱,没有反抗的能力
出处:林语堂《机器与精神》:“中国之肯忍辱含垢,任人宰割,只以吞声忍气工夫对付,西人真不能望我们的项背。”
6、揭竿而起 [jiē gān ér qǐ]
释义:砍了树干当武器,举起竹竿当旗帜,进行反抗。指人民起义。
出处:汉·贾谊《过秦论》:“斩木为兵,揭竿为旗。”
7、绿林好汉 [lù lín hǎo hàn]
释义:指聚集山林反抗封建统治阶级的人们。旧时也指聚众行劫的群盗股匪。
出处:《后汉书·刘玄传》:“王莽末,南方饥馑,人庶群入野泽,掘凫芘而食之,更相侵夺。……于是诸亡命马武、王常、成丹等往从之;共攻离乡聚,臧于绿林中,数月间至七八千人。”
8、秀才造反 [xiù cái zào fǎn]
释义:知识分子对现实不满,有所反抗、斗争。
出处:清·李宝嘉《文明小史》:“秀才造反,三年不成,无论他们有没有这回事,可以不必理他,就是实有其事,且派个人去查一查,看他们为何作此举动,再作道理。”
9、官逼民变 [guān bī mín biàn]
释义:逼:逼迫。官府压迫人民,迫使人民起来反抗
出处:范文澜《中国近代史》上册第三章:“天地会和饥民纷纷起义,揭‘官逼民变’……‘劫富济贫’等旗号。”
10、物不平则鸣 [wù bù píng zé míng]
释义:鸣:发出声音,指有所抒发或表示。指受到委曲和压迫就要发出不满和反抗的呼声。
出处: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。 唐·韩愈《送孟东野序》
11、啸聚山林 [xiào jù shān lín]
释义:啸聚:互相呼召着聚合起来。指反抗反动统治而聚众起事。
出处:明·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八十五回:“我这伙好汉,非比啸聚山林之辈。”
12、绿林豪客 [lù lín háo kè]
释义:绿林:西汉王匡、王凤为首的“绿林军”。指聚集山林、反抗官府的武装力量指伤害人民的群盗股匪。
出处:明·凌濛初《初刻拍案惊奇·乌将军一饭必酬》:“暮雨萧萧江上村,绿林豪客夜知闻。”
13、俯首就缚 [fǔ shǒu jiù fù]
释义:低下头让人捆绑。形容无法反抗或自愿认罪。
出处:
14、揭竿四起 [jiē gān sì qǐ]
释义:揭:举;竿:竹竿,指旗帜。举起竹竿当旗帜。借指武装起义
出处:李大钊《国情》:“然历代君人为人之君者,必以省刑罚、薄税敛为戒,其民始相安于无事,否则揭竿四起矣。”
15、舟水之喻 [zhōu shuǐ zhī yù]
释义:舟:船。对船和水的比喻,即水可以载舟,也可覆舟。老百姓可以帮助君王建立朝廷,也可以起来反抗推翻朝廷。
出处:《三国志·魏志·王基传》:“愿陛下深察东野之弊,留意舟水之喻,息奔驷于未尽,节力役于未困。”
16、砥锋挺锷 [dǐ fēng tǐng è]
释义:磨刀拔剑。指以武力反抗。
出处:《宋书·傅隆传》;“向使石厚之子、日磾之孙,砥锋挺锷,不与二祖同戴天日,则石碏、秺侯何得流名百代以为美谈者哉?”
17、唾面自干 [tuò miàn zì gān]
释义:别人往自己脸上吐唾沫,不擦掉而让它自干。形容受了污辱,极度容忍,不加反抗。
出处:《新唐书·娄师德传》:“其弟守代州,辞之官,教之耐事。弟曰:‘有人唾面,洁之乃已。’师德曰:‘未也,洁之,是违其怒,正使自干耳。’”
18、官逼民反 [guān bī mín fǎn]
释义:在反动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下,人民无法生活,被迫奋起反抗。
出处:清·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第二十八回:“广西事情一半是官逼民反。正经说起来,三天亦说不完。”
19、扼喉抚背 [è hóu fǔ bèi]
释义:抚:按,捺。掐住咽喉,按住脊背。比喻控制敌方的要害,使其丧失反抗的能力。
出处:隋·卢思道《为北齐檄陈文》:“巨舰高舻,顺流东指江都、寿春之域;扼喉抚背之兵,飞龙赤马,绝水南越。”
20、犯上作乱 [fàn shàng zuò luàn]
释义:犯:干犯。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、起义。
出处:《论语·学而》:“不好犯上,而好作乱者,未之有也。”
21、逼上梁山 [bī shàng liáng shān]
释义:比喻被迫起来反抗。现也比喻被迫采取某种行动。
出处:明·施耐庵《水浒全传》第十一回:“林冲雪夜上梁山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