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狼烟四起 [láng yān sì qǐ]
释义:狼烟:古代边防报警时烧狼粪腾起的烟。四处都是报警的烟火,指边疆不平静。
出处:唐·段成式《酉阳杂俎·毛篇》:“狼粪烟直上,烽火用之。”
2、烟熏火燎 [yān xūn huǒ liǎo]
释义:烟和火熏烤,比喻酷热或干燥
出处:孙犁《乡里旧闻》:“这架老织布机,我幼年还见过,烟熏火燎,通身变成黑色的了。”
3、烟飞星散 [yān fēi xīng sàn]
释义:形容离散。
出处:《初刻拍案惊奇》卷八:“有一等做举人、秀才的,呼朋引类,把持官府,起灭词讼,每有将良善人家拆得烟飞星散的,难道不是大盗?”
4、烽火连年 [fēng huò lián nián]
释义:烽火: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。比喻战火或战争。指战火连年不断。
出处:元·戴良《九灵山房集·二四·登大牢山》:“那堪回首东南地,烽火连年警报闻。”
5、烟波浩渺 [yān bō hào miǎo]
释义:形容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广阔无边。
出处:唐 崔致远《将归海东巉山春望》:“目极烟波浩渺间,晓鸟飞处认乡关。”
6、烟花风月 [yān huā fēng yuè]
释义:指男女情爱之事。
出处:吴梅《风洞山·游湖》:“咳!弘光啊!都是些烟花风月担误了你也!”
7、乌烟瘴气 [wū yān zhàng qì]
释义:乌烟:黑烟;瘴气:热带山林中的一种湿热空气,旧时认为是瘴疠的病原。比喻环境嘈杂、秩序混乱或社会黑暗。
出处:毛泽东《团结一切抗日力量,反对反共顽固派》:“这样,汪精卫派和国民党的反共顽固派两家里应外合,把时局闹得乌烟瘴气了。”
8、烟霞痼疾 [yān xiá gù jì]
释义:烟霞:指山水;痼疾:久治不愈的病,比喻积久成习,不易改变的嗜好、习惯。指爱好山水成癖。
出处:《新唐书·田游岩传》:“臣所谓泉石膏肓,烟霞痼疾者。”
9、浩如烟海 [hào rú yān hǎi]
释义:浩:广大;烟海:茫茫大海。形容典籍、图书等极为丰富。
出处:隋·释真观《梦赋》:“若夫正法宏深,妙理难寻,非生非灭,非色非心,浩如沧海,郁如邓林。”
10、烟波钓徒 [yān bō diào tú]
释义:烟波:水波渺茫,看远处有如烟雾笼罩;钓:钓鱼。旧指隐逸于渔的人。
出处:《新唐书·张志和传》:“以亲既丧,不复仕,居江湖,自称烟波钓徒。”
11、优游自适 [yōu yóu zì shì]
释义:悠闲适意。
出处:宋·吴处厚《青箱杂记》第十卷:“城南有别墅,每良辰美景,以小车载酒,优游自适。”
12、灰飞烟灭 [huī fēi yān miè]
释义:比喻事物消失净尽。
出处:宋·苏轼《念奴娇·赤壁怀古》词:“谈笑间,樯橹灰飞烟灭。”
13、蛮烟瘴雾 [mán yān zhàng wù]
释义:指南方的烟雨瘴气。借指荒凉地区。
出处:宋·欧阳修《再和公仪赠白鹇》:“蛮烟瘴雾虽生处,何必区区忆陋邦。”
14、烟云过眼 [yān yún guò yǎn]
释义:象烟云在眼前一晃而过。比喻事物很快就成为过去。也比喻身外之物,不必重视。
出处:宋·苏轼《宝绘堂记》:“见可喜者,虽时复蓄之,然为人取去,亦不复惜也。譬之烟云之过眼,百鸟之感耳,岂不欣然接之,然去而不复念也。”
15、烟视媚行 [yān shì mèi xíng]
释义:烟视:微视;媚行:慢行。形容害羞不自然的样子。
出处:《吕氏春秋·不屈》:“人有新取妇者,妇至,宜安矜,烟视媚行。”
16、烟蓑雨笠 [yān suō yǔ lì]
释义:①指蓑衣斗笠两种雨具。②借指隐者的服装或隐者优游自适的生活。
出处:宋·苏轼《书晁说之〈考牧图〉后》诗:“烟蓑雨笠长林下,老去而今空见画。”
17、身外之物 [shēn wài zhī wù]
释义:指财物等身体以外的东西,表示无足轻重的意思。
出处:元·蒋子正《山房随笔》引刘改之(过)诗:“拔毫已付管城子,烂首曾封关内候。死后不知身外物,也随尊酒伴风流。”
18、过眼烟云 [guò yǎn yān yún]
释义:从眼前飘过的云烟。原比喻身外之物,不必重视。后比喻很快就消失的事物。
出处:宋·苏轼《宝绘堂记》:“见可喜者,虽时复蓄之,然为人取去,亦不复惜也。譬之烟云之过眼,百鸟之感耳,岂不欣然接之,然去而不复念也。”
19、烟消雾散 [yān xiāo wù sàn]
出处:巴金《海的梦》后篇一:“我很疲倦,但是我觉得畅快。在流了这么多的眼泪以后,这许多日子来的阴郁的思想都烟消雾散了。”